第六章 阴阳相克而后空

我们关注的是大仁生活,为什么要讲阴阳呢?很多人可能觉得这个太简单了,都讲了多少年了,认为自己很懂。但是最害人的东西,往往就是最常见、最习以为常的东西,而不是看起来多吓人的怪物。

阴阳是传统文化讲的,日月昼夜、天地男女,万物无不体现着阴阳相生相克的规律,这能有什么问题呢?倒不是说这个理本身是错的,而是它的位置要摆正。它可以存在,但不能是第一位的,“可为,不可以为大”。如果人们把它当成绝对化的真理,认为是天经地义的绝对必然,那对人就是非常有害的。

为什么会这样呢?大家想,如果这个道理是绝对的,那么人们想要达到多好的境界,跟着就会带来多恶的事情。如果达到非常美好的状态,也会招来非常恶劣的状态,甚至是纵容邪恶来迫害人,这样的话,怎么还可能存在真正美好的状态呢?人类怎么可能享受到最美好的幸福呢?

历史上类似的表现很多。“一将功成万骨枯”,被人们史诗般赞美的战争或英雄,背后却是野蛮和鲜血。耶稣对世人胸怀大善,最后却被钉在十字架上。过去要成就一位高德大觉,吃的苦和受的罪,根本不是正常人所能承受的,还要美其名曰考验和威德。无论多光鲜的外表和荣誉,背后所掩盖的,都是对人性的践踏。

这些光明和黑暗同等对立的表现,都是相生相克的理,太绝对化造成的。如果这个理不改变,那人间将永无出头之日。不只是人间的幸福没有指望了,就算一般人的修炼,也是没有指望的。因为一个人修成都要受那么大苦,如果整个人类都要提升,还要提升到更高境界,那人间岂不是变成地狱都不够了吗?所以这个理是害人的旧理,不能留给未来,不是可以为人而用的新理。

和它连带的,还有空理。阴阳相互生克,如果不在阴阳之中,达到超出这个范围的更高境界,会怎样呢?过去讲“无极生太极,太极生两仪”,或者讲寂灭,什么都没有了,空了。佛家讲空,道家讲无。看到这个现象,过去有些人,因此形成了又一个绝对化的认识,觉得“空无”才是最高的理。

一旦这种空理,占据了真理位置,占据了第一位的位置,人们就会表现出对人性的漠视、对非人性的默许,从此麻木不仁、是非不分,对什么都无所谓,还觉得自己境界很高,不在其中。如果佛道也认可这些旧理,那他们就敢于借助慈悲救度之名,有意在人间制造邪恶和垃圾,形成泯灭人性的迫害,还觉得是好事,那慈悲何在?这些都是不正的。我并不是全盘否定“空无”,这些也是“可有不可常”,它们可以存在,但不能作为第一位存在,不能作为永恒的标准。

生克空的理,在过去起着主导作用,就是天地运行的法则,不是谁想改变就能改变的。这些大的方面,的确不是人们的责任。但如果人是创世主的体系,人性才是第一位的,那生克空主导的局面,必然会发生改变,不然也不会有大仁出现。这个时候,人们在自己的范围内,是以大仁去清除旧理的干扰,还是按旧理办事,就是人们自己的选择了,自己走出来是最好的。

生克空的理,如果不超过人性的范围,永远都在人性中,对人还是有益的。不然人做任何事情都没有难度,没有阻碍,那也没有什么意思了。因为阴阳生克和空理,是传统文化中讲过的内容,所以过去许多人奉若至宝。我们对传统文化是要继承,但也不能好坏不分地、一味全盘照搬。人类走到今天,对过去的东西也要立于时代的角度,用人性的标准看看,好的留下,坏的去掉,这样才是最负责的,才能走向人的人间。

 

上一章

下一章